于是干瘪老头讲起了很久以前的习俗。几十年以前,沂蒙地区原有这样的习俗:把包衣装在瓦罐里面,埋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,而且埋瓦罐的时候一定要埋深点。
婴儿的包衣伴随着婴儿在母亲肚子成长,所以老一辈人认为包衣也是人灵魂的一部分。把包衣深埋再地下,就有了“树高千尺,人高万丈”的寓意,由此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。
可是,为什么要深埋地下呢?老辈人不明白,也没有人去想弄明白,只是一代代流传下来了这个习俗。
干瘪老头说到这里提起了当年自己遇见的怪事,干瘪老头本名叫曹宇,那年才十五六岁,叔伯们觉得他也成年了,于是想让他学一门手艺。
可是那年头有手艺的人怕教会了徒弟,饿死师父,一般都不轻易收徒。
直到那一年夏天,牛头湾也来了一个老羊倌。于是干瘪老头的叔伯们就把老羊倌请到新乡,摆了酒席。
老羊倌看曹宇这孩子也挺可怜的,无父无母,于是就收了他为徒,承诺教他赶羊的本领。从此以后,曹宇就和老羊倌相依为命,四处奔波。
那时沂蒙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羊,农忙的时候,家里没有时间照顾就会交由羊倌或者牛倌统一的放养。
比如羊倌早上会从雇主家领走羊,去野地,树林,河边等等地方放养羊群,傍晚的时候,羊倌再把羊交给雇主家。
到了双方约定好的日子后,羊倌就会挨家挨户的去雇主家收取报酬,有的给些粮食,有的给钱。这样的日子虽然不富裕,但是对于曹宇每来说,已经觉得很满足了,最起码以后有了目标了!
有一天早上,老羊倌照长从雇主家牵来了羊。曹宇接过老羊倌的鞭子,把羊群赶到了河边的树林里,那里有羊儿最喜欢的青草。
老羊倌欣慰地看着曹宇,倚靠在大树上,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袋。老羊倌伸手招呼曹宇过来,从油花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纸袋。
曹宇兴冲冲地打开纸袋,里面原来是他最喜欢的冰糖葫芦。
老羊倌让曹宇赶紧吃,天那么热,过一会糖会化的。曹宇拿出冰糖葫芦,三两下就吃的一干二净。老羊倌吸着旱烟袋,笑眯眯地看着曹宇说:“你个好吃鬼,嘴上还沾着糖呢。”
曹宇擦擦嘴,不好意思的笑了。这时,有一只羊出了树林,往河边跑去。曹云看见了,起身就要去追。老羊倌摆摆手,制止了他,他吸了一口旱烟袋,缓缓地说:“小宇,不用追,天热了,羊也得喝水啊。”
果然,羊在河水边停了下来,低着头喝水。
曹宇坐下来,小脸热得红彤彤的。老羊倌递过来水壶,关切的说:“天气热,多喝点水。”
曹宇接过水壶,“咕咚咕咚”地喝了半壶水。“师父,给你,你也多喝点水,老人容易中暑。”曹宇恭敬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