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8章 黄河咆哮·地枢显圣
黄河疏浚之难,不言而喻,有诗为证:
“裂石穿云险隘囚,崩崖卷雪怒涛流;悬河倒挂危如剑,淤沙深锁困作丘。洪峰挟势野马脱,故道迁形苍生忧;积患千年惊万里,地枢难驯水龙虬。”
在过去的两千年里,黄河经历了六次重大改道,最近一次发生在明清时期,黄河从南下流入黄海改为北上进入渤海。
旱季干旱,雨季洪灾,上游险峻水湍,下游八百里地上悬河。
迄今为止,黄河水患,一直未真正解决。
尤其是开封和新乡地区,悬河的最高点分别比地面高出13米和23米,真正的“黄河之水天上流”,一旦河水暴涨,大堤决口,后果不堪设想。
许多人都曾提出过解决方案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,将黄河调整至明清时的故道,进行疏浚并实现通航,同时铲平八百里悬河,这样就能彻底解决问题。
但是,现实的挑战比这大得多。
首先,黄河为何改道?那是因为原有的河道泥沙淤积,原本就成为了地上之河,决堤之后,水往低处流,这才改道。
原有的河道比地面平均高出4米,就算恢复故道,工程量并不轻多少。
其次,黄河改道这么多年,原有的728.3公里故道,完整保留的不足三分之一,其他地方早移作他用。
比如砀山县,46.6公里黄河故道黄沙漫漫,当地人为了治沙,选择种植耐旱的梨树,如今梨果树木覆盖率超过70%,砀山梨销往全国各地,知名度极高。
而且砀山黄河故道已开发出“乌龙披雪”、“故黄映雪”、“梨树王”、“梨都博物馆”等10多个自然景点。2016年,砀山梨节期间,赴砀游客突破6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超2.4亿元。
铲掉了重新恢复成河道?
显然不现实。
其实,黄河一直在治理,比如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措施,但是需要时间,也许数十年后会有显著效果,可是,后年夏天就有大洪水,已经等不及。
李响站在壶口瀑布旁,看着湍急的水流,思绪万千。
他身形一晃,来到黄河源头,施展土遁之术,沿着黄河水道而下,在遁行的过程中,地脉感知能力全开,笼罩方圆35千米范围。
了两天两夜,一路从黄河源头,仔细勘察,到渤海入海口,获取了大量的信息。
随后,他来到帝都,在姜采儿的书房里,拿出笔记本电脑,撰写方案。
姜采儿见到他来,自然十分开心,不过,她正在忙一个重大课题,倒没有时间来陪李响。
“不用你陪,过两天等我写好了方案,你再帮我修改优化一下。”
主要是姜采儿太忙,李响不想占用她太多时间,否则直接带着姜采儿去现场勘探,让姜采儿直接出方案,就省事很多。
但是李响觉得,自己也不能全靠老婆,他也得拿出实力来。不能让姜采儿觉得,自己是个身体发达、头脑简单的弱智。
因此,他非常用心地写方案。
疏浚黄河这么大的工程,怎么可能什么准备都没有,就一头莽进去,直接开干呢?上游峡谷段很多地方岩层破碎,山体滑坡隐患密布,一个搞不好,反而可能弄巧成拙。
李响了两天时间写完,然后将姜采儿找来,姜采儿了半天时间帮李响修改,最终形成了一套非常高效和完美的疏浚方案。
如此有水准的方案,一般人还真写不出来。
共分五个部分。
第一部分是上游治理:采用梯级调控体系,包括“岩脉重塑”和“梯级水坝群”两大块。
“岩脉重塑”分三点,首先运用“地脉感知能力”扫描峡谷段岩层,定位山体滑坡隐患点及河道狭窄处,在方案中一一标明。
其次以“岩甲塑形”将陡峭河岸改造为阶梯式缓坡坡度15°,同步嵌入天然玄武岩护岸,减少水流冲击。
再次,在壶口瀑布等急流段下方构建“地枢分流柱”,通过定向释放土系能量形成螺旋状消能结构,降低水流湍急度。
“梯级水坝群”分两点,一是于龙羊峡、刘家峡等关键节点,以“地脉虹吸”技术抽取深层岗岩,铸造蜂窝状透水生态坝体兼具防洪与鱼类洄游通道。二是在坝体内部预埋灵力矩阵,汛期可激活“岩甲增殖”临时加高坝体,枯水期则收缩恢复通航水位。
第二部分则是中下游悬河治理的河床沉降工程:运用“地枢演世录”异能,将下游河床淤泥收入异次元仓库,然后以20马赫的极速,去往太平洋深处,将淤泥抖落入海。
河床淤泥中含有大量的砂子,但是,这些砂子经过黄河之水冲刷和沉积,表面十分光滑,直径通常在0.3毫米以下,如果用于搅拌混凝土,会出现凝结力不足和砂浆稀化的问题,无法用于房屋建设。
而且,量太大了,即便是李响的仓库也无法全部存下,索性扔弃。
按照李响的估算,八百里悬河,假设平均高度为五米,宽度为0.8公里,挖开的土方量高达32万亿立方米。
李响现在的仓库体积是5497.6亿立方米,而且里面还有大量的物资,仅有一半左右的空间能够用来运泥沙。为了防止污染,中间还要留出比较宽的隔离带。他一次运2000亿立方米的话,32万亿也要运160次。
这个运力惊人,当然,如果他在疏浚黄河的过程中,再次升级,仓库再度扩大的话,那就跑的次数更少。
不过20马赫的速度,去太平洋深处一趟也用不了多少时间。
在清淤的过程中,同步对开封郑州段实施“重力场逆向加载”,以35万斤巨力配合土系异能压缩河床底部软土层,使悬河段整体沉降35米。
另外,在郑州以下开辟平行地下分洪河道,利用“岩脉塑形”构建全封闭玄武岩隧道设计内径为80米。
主河道专供通航水深4米,分洪河道通过智能土闸联动,洪水期自动开启导流,避免漫堤风险。
第三四五部分则分别是生态与航运协同、灾备强化护堤措施、实施计划和效能预测等等,就不一一详述。
但有两点值得一提,一是姜采儿用量子计算机帮李响设计了水文模型,通过“地脉共振”动态调整河道曲率,优化船舶通行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