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的抒情,沁人心脾;诗的写景,豁人耳目。读过后,叫人终生难忘,不管是什么时候读,都是一种美的享受。
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,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,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,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。
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,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,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。
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,接受儒家思想,希望建功立业。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,现实使他感到失望,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,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。
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,毅然辞官,回到家乡,跟夫人翟氏一起过着自耕自足的小农生活。
最开始的时候,两人的确过得很悠闲。陶渊明在周围种满了菊花,饮酒无度,喝醉了就睡。
可是,后来陶渊明所住的地方上京(今星子县城西城玉金山麓)失火,陶渊明只好携妻子迁至栗里,生活较为困难。
如逢丰收,还可以欢喜度日;如遇灾年,则“夏日抱长饥,寒夜列被眠”。
就这样,又过了几年,一个老人劝陶渊明重新入仕,但陶渊明依然没有答应。
随着陶渊明的年纪越来越大,生活愈来愈贫困。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,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。甚至有时候,陶渊明经常又病又饿好些天,起不了床。
因为饮食较差,经常填不饱肚子,穿不暖衣服,陶渊明渐渐病重。
在他神志还清醒的时候,给自己写了《拟挽歌辞》三首,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”,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。
就这样,陶渊明在饥饿病痛交加中死去了,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,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。
相传,陶渊明是口味清淡的隐士,为家事焦虑的父亲,金刚怒目的勇士,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,也是一位多情、深情、柔情、苦情的情书王子。
每个男人都有着“很爱情”的一面,带着隐士和士大夫头衔的陶老师也不能例外。
千万别以为他只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、“鸡鸣桑树颠,犬吠深巷中”的宅男情怀,其实他写的情书可不是盖的。
譬如,陶渊明老师写的《闲情赋》,就是超级牛的大情书。
这里摘录其中一小部分,翻译为现代文,大意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