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施展神识天赋,将祖冲之的技能和相关信息窃取到手之后,将他交给杜甫对付,旋即踏着闪现疾风步,来到梅文鼎的跟前。
梅文鼎,字定九,号勿庵,汉族,宣州(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)人。
他是清初天文学家、数学家,为清代“历算第一名家”和“开山之祖”,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牛顿和关孝和齐名的“三大世界科学巨擘”。
梅文鼎毕生致力于复兴华夏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,并且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。他在着作中,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,以及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。
他又写了《交食》《七政》《五星管见》等书,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。
梅文鼎在另一部着作《历学疑问》中,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,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华夏古代学术体系中。
譬如,他称西学的“地球寒暖有五带”,即《周髀算经》中的“七衡六间说”。
他自撰的《勿庵历算书目》,有天文数学着作七十余种,包括数学着作二十余种。《梅氏丛书辑要》六十卷,其中数学着作十三种,共四十卷,等等。
梅文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,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,又介绍欧洲数学,综合研究中西历算,在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,起了重要作用,对后世颇有影响。
梅文鼎生于明崇祯六年(1633年),因自幼聪颖,儿时便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,遂能了解运旋大意。
九岁熟五经,通史事,有“神童”之誉;十四岁入县学,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(中秀才),以后屡应乡试不第。
二十岁时结婚,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,在既要养儿育女,又要守孝的日子里,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去忙于考试了。
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二十七岁的梅文鼎,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《交食通轨》,发现书中立法之故,并为其订讹补缺,撰《历学骈技》2卷,后增至4卷。
倪师“叹服”,认为“智过于师”。
从此,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。
清康熙元年(1662年),他开始向倪正学习《大统历算交食法》并订正其讹误。
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,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(南京)四度相晤,交谊深厚,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,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。
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《数度衍》作序,而方中通则为梅着《中西算学通》作序。
参与《方程论》讨论,并为之撰序的学者,还有潘来、孔兴泰和袁士龙等。
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梅文鼎撰成第一部数学着作《方程论》。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,撰《宁国府志分野稿》、《宣城县志分野稿》各1卷,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,撰《江南通志分野拟稿》1卷。
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奉明史馆诸公之召,梅文鼎到达北京,广交学者名流,如昆山徐乾学、大兴刘继庄、武进杨道声、鄞县万斯同、太原阎若璩,以及安溪李光地等。
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,使史局为其精确,一时名声大振,于是京城各公,都想见梅先生,有的学生想跟其学习,而书说也逐渐流传宫中。